陪诊能解决就医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吗?众所周知,当前公用医疗的资源还是比较紧张的,在挂号、问诊和取药等环节,几乎都是需要等候、排队的。
因此,陪诊师在这层应用性上,确是起到了很好的功用。能帮一些尤其是行动不便的病患,解决体力不支、久站不利等问题。另外,对于不能独立就医的群体,老人和孕妇等,也能协助其跨越数字鸿沟和身体不便,起到帮助其完成看病全过程的功用。
然而,对于一些不仅有“跑腿”需要,还有“情感陪伴”需要的患者来说,或许,目前的陪诊师就不算完全如意了。
首先,由于陪诊是基于平台的陌生人服务,所以陪诊才是认识的开始,通过陪诊这个过程才能建立人际关系和基本信任。因此,陪诊并不能取代真实家属的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这也是血缘、乡土等习俗性信任与商业性的契约型信任的差别。
对于老人群体来说,或许愿意对病痛做些倾诉,却基于年龄、教育和认知等代际差异,较难获得足量的情绪安抚。
另一种从外地来某市就医的年轻人,虽然双方衔接沟通似乎顺畅,但“临时家属”由于情境隔阂、背景差异、文化差异等,也不太可能去完全有效地抚慰病患的紧张、不安、焦躁等情绪。所以,在情感交流、情绪安抚方面,是目前陪诊师工作内容上相对缺失的一块。
同时,存在陪诊师没有资格证、缺乏相应的正规培训等问题,也为这个行业和职业带来不规范性,让客户容易遇到如服务或收费等方面的困扰。而从陪诊作业的角度,由于一些重症患者可能发生意外,也带来一种不确定性。
对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研室副主任陈成表示,“对于陪诊过程中突发情况的权利义务认定,仍需基于对服务内容的明确。目前陪诊员没有进入正式的职业目录,因此其服务内容主要取决于双方的约定。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则需根据相关规定来明确发生问题后的相关法律责任,因此职业规范与相关办法亟待完善。”
可见,陪诊这一工作虽然准入门槛较低,但同样存在一定风险。不过,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各类就医需求的增加,陪诊确实迎合了患者的需求,是时代所需。未来,相信在资质的建立、行业规范的确立、权责利的明确下,陪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要陪诊(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客户通过我们找到了陪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