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一个人去医院看病吗?你愿意花钱找人陪你去医院做手术吗?对于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独自在异地工作的青年、独自带娃的宝妈等群体来说,“孤独就诊”往往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陪诊师,一个新兴职业,应运而生。
南充,四川人口第二大城市,医疗卫生大市。今年,陪诊师在南充兴起。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业?生存状况如何?7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地采访到陪诊师群体。32岁的邓小建,是南充本地陪诊师创始人之一。
邓小建是南充本地人,今年32岁,此前是一名房地产销经。即将遭遇职场危机和中年焦虑的她,年初,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创业。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看中这一市场的邓小建说,既是生意,亦是情怀。“经常都能看到老人在医院无助的样子,他们很多人都不会在机器上和手机上操作。”
因此,邓小建决定转行做陪诊师。上半年,她多次去往重庆、成都等地学习,并在南充多家医院“踩点”。“陪诊师不仅要懂医疗常识,要了解医院情况和就医流程,还需要充足的耐心和爱心。”
6月,邓小建正式成立自己的团队。“团队叫澄心,意为‘诚信’。南充团队成员目前仅5人,但重庆、成都还有合作伙伴,服务范围不仅是南充本地。”
常有人质疑陪诊师就是“黄牛”“号贩子”“医托”。“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不推荐医生,有时候也挂不到号。”邓小建说,陪诊师只负责代办和陪诊,代办包括代预约、代取药、代问诊等。陪诊的工作主要是导诊、讲解和陪伴。“我们经常都是7点多就来签到取号,患者到后直接去医生那看病。就诊后,我们还要做好其他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约患者的时间和精力。”
子女远程下单
假扮子女“朋友”陪老人看病
在邓小建看来,陪诊师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
“父亲腿上生疮很久了,一直不清楚病因。他说不痛,但我觉得痛,只是他不说而已。”前不久,远在新疆打工的张强(化名)找上邓小建,希望陪诊师可以假扮成他的朋友,带在重庆老家生活的父亲去医院看病。
“我们把他交给了重庆的伙伴。”邓小建说陪诊订单中以老人居多,其中大部分子女在外地工作,有的工作太忙无暇陪伴,而老人都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许多老年人去医院就诊时,就像走进了“迷宫”,不会操作医院的智能设备、不熟悉看病手续和门诊科室……
子女远程下单,为让老人放心,他们常扮演子女的“朋友”。带老人去看病,陪老人聊天,询问清楚老人的具体病情。事后,把看病结果详细告诉老人子女。
为避免风险,在接单前,他们要跟客户签署协议,约定清楚双方责任。“这样一来,我们在服务过程中不必过多担心,客户也可以提前了解可能面临的风险是什么,能减少纠纷。”
收费150元/4个小时
期待减少“孤独就诊”现象
记者检索发现,陪诊师这一行业没有硬性标准,准入门槛低,服务价格、流程、服务质量等都没有相关标准。“这一点既是客户担心的,也是我们在意的。”邓小建说,未来希望陪诊师有准入标准或者资格认证,这样对陪诊师、家属双方都会有好处。
同时,邓小建坦言,南充的陪诊市场并不可观。“一个月单子并不多,有时候几天都没有单子,本地人一般都会有亲属或者朋友陪伴。很多人觉得价格高,我们收费150元/4个小时,实际上往往会花5到6个小时,算下来一个小时才30元左右。”
在邓小建的短视频平台上,经常有人评论或私信想成为陪诊师。“他们认为这一行轻松,月入过万。实际上,收入并不像网上传闻的那么高,前期只能赚够生活费,这半年来我们一直是在亏钱。”
亏钱为何坚持?“这一行需要一定的沉淀期,我还是很看好这个市场,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人口老龄化加剧、医院智能化建设加快、独居群体增加......这些背景下,就有人一定需要我们,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邓小建希望,未来,陪诊师这一市场可以更规范发展的同时,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减少“孤独就诊”现象,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就医难”问题。
我要陪诊(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客户通过我们找到了陪诊服务